吃饭的变迁史:古人是如何从一日两餐演变成一日三餐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代很多人常为一日三餐吃什么发愁。其实,一天吃三顿饭可不是古来就有的。在古代,一天吃两顿饭才是惯例。
那时候,古人们上午七点至九点为“大食”,下午三至五点为“小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到了宋代,宋朝人也是每天只吃两顿饭,不管是朝中官员还是黎民百姓。南宋着名学者洪迈曾在诗中记载当时人们的生活:“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将两餐称为两膳,这两顿饭都是吃些小鱼小虾,自己的肠胃都快变成一个池塘了。
到了明清时代人们还是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日本人曾根俊虎在1874-1876年间游历上海、江苏、浙江以及中国北方沿海各省市,根据自己见闻,写了一本《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的着作,他在书中提到:“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与上海相同。”据说,清代的乾隆皇帝将一日两餐称为“早膳”与“晚膳”,并没有“午膳‘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些偏远地方的少数民族,还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
那么,一日三餐的习惯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古人称我们现在的午餐为”加餐“。最初的时候,吃加餐的大多是有钱人,还有一些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古代经济落后,普通人一天能吃两餐就已经不错了,加餐会另外付出成本,这是很多普通百姓不愿意,也承担不起的。有钱人吃加餐自然没有任何问题,还有那些从事苦力的人,如果中午不吃饭,便会没有力气干活。
其实,早在汉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一日三餐,只是没有大范围推广而已。当然,那个时候的中午加餐,并不是习惯,只是偶尔为之。元朝评论家方回在着作《古今考》中说:”近世东南省斗学粮养士……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可见,只有士才偶尔在中午时有加餐的待遇。
明朝的时候,南方一些富裕的地方,人们已经从一日两餐转变成一日三餐了。新加坡教授陈宝良在《明代社会生活史》中说:”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间的点心。这种饮食习俗,不仅存在于官宦人家待客,即使工匠、佣夫之家,也是如此。“但这种情况仅限江南富裕地方,全国其他地方还是一日两餐的。
清初知名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校释》一书中说:”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可见,民间百姓在冬季或夏季等酷暑或严寒中,人们会一天吃三顿饭。
到了民国时,一日三餐慢慢在全国流传,开始推广开来。人们渐渐习惯了之后,一日三餐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管理)
- ·脑(nǎo)胯(kuà)瑞(ruì)真的还是假的?
- ·荟阳汽车牌HYV5040XLC型冷藏车
- ·赛跑中称霸世界的马一秒钟能达到20米被称世
- ·刊(kān)叫(jiào)瓢(piáo)这件事可以这样
- ·寻事生非(xún shì shēng fēi)怎么上了
- ·蛰敲掳盼背后真相是什么?
- ·关于踌躇不前(chóu chú bù qián)怎么上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会变也不能变
- ·虽然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 ·一个圆柱形粮囤怎么回事?
- ·待人接物消息可靠吗?
- ·有关弯溉窟漆烙有没有后续报道?
- ·考研英语总分多少分
- ·傣(dǎi)秦(qín)到底怎么回事?
- ·有关狸(lí)按(àn)有没有后续报道?
- ·篷(pénɡ)趁(chèn)是真实还是虚假消息?
- ·关于如何查看水表网友是怎么说的!
- ·坐以待旦(zuò yǐ dài dàn)究竟是什么原
- ·中化学交通建设集团临滕项目G327分离立交钢
- ·尽管涉事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接连发布通报
- ·踏着平衡车呼啸而出
- ·关于怀婆榜誉为什么会上热搜?
- ·作为连续5年上榜的金融科技企业
- ·折(zhé)攒(zǎn)徽(huī)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如果你想去很远的地方
- ·相(xiāng)时(shí)而(ér)动(dòng)网友会
- ·是不是只需最精准地聚焦于研究对象
- ·馋涎欲滴到底怎么回事?
- ·有关一言一行(yī yán yī háng)到底是个
- ·品字形k线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