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pēnɡ)据(jù)倾(qīnɡ)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最后编辑时间:2024-03-09 07:19:0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借助艺术品洗钱、偷盗博物馆藏品、国际化的艺术品造假网络……追逐真善美的艺术世界亦存在有利可图的阴暗面。上海书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一书,通过精选的案例和代表性的人物,试图厘清艺术与犯罪的结构性问题。下文节选自该书前言《光与影》。

  纽约与北京、伦敦与莫斯科、柏林与摩纳哥之间的国际艺术市场都有着两面——一个是明面,另一个是暗面。不管是明面还是暗面都是过去20年来画廊、拍卖行和互联网发展的结果,其中绘画和雕塑的价格上涨几乎是爆炸性的:日内瓦私人收藏的保罗·塞尚的《玩纸牌的人》拍出了2.5亿美元;保罗·高更的塔希提岛画作《你何时结婚?》拍出了3亿美元;一次纽约拍卖会上阿梅代奥·莫迪利阿尼的《仰卧的裸女》拍出了1.57亿美元;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指示者》拍出了1.41亿美元;当然还有以4.5亿美元成为传奇的历史最高成交价的作品《救世主》——尽管直至今日专家们对这块小木板上的画是否达·芬奇的真迹仍有分歧。根据TEFAF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整个国际艺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超过600亿美元。

  然而,这些价格仅仅是透露给公众的——市场上明面的价格。如今有一些顶级的拍卖行为客户提供的咨询服务丝毫不逊色于各大投行,当然这些服务都是谨慎的,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通过避税地的离岸公司来进行。全球性运营的大型画廊的交易厅看起来就像顶级奢侈品店一样。它们也有这样的期望:在这里,卖的不是价值百万的文化商品,而是生活方式和社会声望。不管是谁,如果能在纽约肉库区的下一个派对把杰夫·昆斯的新作挂在墙上的人,就绝不单单是有钱人:他或她不仅属于世界上那一小撮多年来财富一直在急剧增加的富人阶层,而且还属于所谓的全球文化精英阶层。这个阶层则可以通过购买艺术品来获取入场券。

  那些有购买力的人会因此雇佣“艺术顾问”。艺术顾问则为了高额的报酬帮助雇主寻找适宜的作品。方便的是,他们也会同时解释当下哪些艺术家受到追捧以及其作品的含义。即使是这种方式也会出问题——因为协议可能得不到遵守,还有像毕加索、克尔希纳或利希滕斯坦这样的知名艺术家也会有糟糕的作品,这在艺术顾问赫尔格·阿亨巴赫的惊人案例中显得尤为注目。“投行、交易所的投机者还有股票经纪人的介入让艺术市场彻底变得野蛮了。”他在2019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在股市中,一切都受到监管。如果你通过内幕消息购买了股票,监管部门的人立刻就会来敲你的门并且将你逮捕。艺术市场则更容易被操控。”阿亨巴赫明白他在说什么,在他因通过艺术品交易骗取数百万欧元,并于1025年被判6年监禁之前,他曾以艺术顾问的身份和一个私人银行合作,尝试成立一项艺术基金。

  这就是另一面,即艺术交易中有利可图的阴暗面:在像艺术市场这样能赚大钱的地方,就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不择手段地参与这场大型游戏。

  所有这些都是21世纪艺术市场快速发展的结果。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说过和写过:关于曼哈顿和长岛的对冲基金亿万富翁们(他们很方便把艺术收藏变成了他们的爱好和有利可图的投资);关于不断刷新纪录的成交价格;关于艺术品作为超级富豪新的身份象征;关于中国香港、印度、俄罗斯和南美的新的买家和卖家市场;关于市场被席卷一空导致的供不应求。

  过去几十年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艺术品成为了投资工具。这些现象对严肃对待文化资产又产生了什么后果,迄今几乎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这些无人再能严肃否认的发展,本书将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描述这些引起这些现象的一系列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一直以来,艺术品市场就是全球化程度最高,同时也是透明化程度最低的市场之一。通常只有少数核心参与者知道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文森特·梵高、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或者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易主之事。关于价格的敲定,谁给谁付了款,有哪些中间人和避税地的空壳公司参与其中,更是无从知晓。

  艺术品市场依然像一百多年前一样,因交易独一无二的商品而使用着特殊权利。虽然现金转账达到一个相对较低的限额时,正如不动产交易一样需要强制申报,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品却可能使敲诈或者贩毒等非法交易的利润流入合法的资金渠道。

  而且艺术品交易是最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些商品——至少价格在最高区间——是独一无二的孤本,其价值并不能被客观地决定。伦勃朗、罗伊·利希滕斯坦或者格哈德·里希特的画作价格,不是根据重量或者使用的材料,更不是因为其尺寸来决定的。仅仅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就能最终决定其价格。一个艺术家、一个经销商或者一个收藏者必须愿意放弃一件艺术品。同时另一位收藏者(或最好是两个)一定想要拥有这件艺术品。当极少数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且愿意为艺术品买单时,不论是因为激情、鉴赏力、声望或者投资,目前任何价格,无论多高,都是可以想象的。而且这种情况照目前来看短期内将不会改变。

  本书将专注于让人们看到那些在艺术界中愿望与现实常有的巨大差距;看到善、美、真往往是用肮脏的方法来争取的;看到在谈论艺术的时候,备受关注的往往只有物质的而没有审美或启蒙价值的犯罪行为。本书将通过精选的案例和代表性的人物,试图厘清艺术与犯罪的结构性问题,从而也对当今艺术市场和艺术商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只有那些不否认这种分析的必要性的人,才能真正重新看清艺术的本质。

  科德霍夫和蒂姆不仅回顾了诸多围绕艺术世界的案件,还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使这些犯罪成为可能、什么助长了这些犯罪以及如何防止这些犯罪?最重要的是,他们提供了大量材料和戏剧性的故事,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当代艺术市场。

  很多人并不是因为热爱艺术品,而是为获得丰厚利润而收藏。因此,与艺术有关的犯罪已泛滥成灾。伪造、洗钱、逃漏税、掠夺古董……还不只这些!随着通货膨胀和艺术市场的全球化,有关艺术的犯罪行为也已经来到新的境界,普通的收藏者在不经意间甚至也会参与其中。《艺术与犯罪——艺术市场的掠夺、造假与诈骗》讲述了通过非法艺术品致富的人们背后的故事,盗贼、造假者、纳粹周边商品的流行、真假伽利略手迹、美国石油巨亨保罗?盖蒂博物馆的走私文物、买卖艺术品作为国际洗钱的手段……本书将通过精选的案例和代表性的人物,试图厘清艺术与犯罪的结构性问题,从而也对当今艺术市场和艺术商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托比亚斯·蒂姆,1975年出生于慕尼黑,为时代周报编辑,书写有关艺术、建筑和艺术市场相关的文章。曾为南德意志报撰稿。

  斯蒂芬·科德霍夫,生于1967年,为德国电台文化台文化编辑,曾为时代周报和法兰克福汇报等媒体撰稿。两人曾共同为德国史上最大金额的艺术品诈骗——贝特莱奇造假案撰书《假的画,真的钱》,广受好评,获颁贾克梅蒂、奥托·布伦纳奖。

(责任编辑:管理)